会长邮箱 +
洪涝灾害后,由于基础设施破坏、水源食物污染、人群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易发生多种传染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李侗曾主任医师对此进行了相关解读。(北京佑安医院提供)
李侗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北京预防医学会青年委员,医师在线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擅长成人及儿童的传染及感染性疾病诊疗,对传染病突发应急工作经验丰富。
洪涝灾害后常见传染病
- 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等。
- 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布鲁菌病、鼠疫、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和血吸虫病等。
- 虫媒传染病:主要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传染源主要是家畜和家禽,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 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疾病,在受灾群众临时留置点,因人员密集、抵抗力下降,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传染病流行因素
- 洪水会污染饮用水和食物,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受影响,医疗服务受限。
- 人群转移安置时接触机会增多,且应激事件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利于传染病传播。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饮用瓶装水或烧开的水,不用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食物要烧熟煮透,餐饮具清洗后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
- 做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对室内外环境彻底清理,必要时对墙壁和地面消毒。及时处理动物尸体、淤泥、垃圾和粪便,按要求进行消杀。
- 加强个人防护:接触溢水时穿戴防护用品,如橡胶手套、鞋子等。趟水后及时清洗皮肤,有破损要消毒。避免接触疫水,做好防鼠灭鼠、防蚊灭蚊工作。
- 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以免耽误病情。
最新报道: